被情緒病困擾4年 前新聞主播張寶華:不必把憎恨放大【有片】

健康資訊

發布時間: 2018/08/21 18:13
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2:41

分享:

分享:

前新聞主播張寶華曾二度患情緒病,透過繪畫和運動作自療。

張寶華最近在專欄中輕描淡寫曾患情緒病,張寶華直言,從未向朋友提及自己有情緒困擾,認知印象中有兩次。張寶華第一次發病是在寰亞做高級副總裁的第四、五年時,維時兩年多。

以前做新聞,跑完當天的新聞那天便完了。到寰亞時,人事複雜了,四方八面來的壓力,連有無一個觸發點導致都不知道。

聽聽她的患病經過及如何克服,去片:

徵狀三部曲

她發現自己不妥當,最早的徵狀竟是肚瀉。

吃甚麼都肚瀉,連吃青菜米粉都瀉,便立即往求醫。初時以為是腸胃敏感,照了CT scan(電腦掃瞄)也毫無發現,但肚瀉依舊。

對她唯一能止瀉的良方,是到外地旅行。

我到了英國放假兩星期,期間吃甚麼也好端端,我點Tiramisu時,猶疑會不會痾死我?結果完全沒有,已覺得問題應與食物無關。

放假回來,生理狀況又亮警號,腸胃敏感戛然而止,卻演變為失眠。

接下來令張寶華更苦惱,第三個徵狀是感到周遭環境不斷震動。例如坐在辦公室,桌椅、電話所有東西都在震,她問同事可有同感?無一人覺得如此。就連到別人公司開會,都會覺得像打樁般震動。奇怪的是,她回到家或在髮型屋弄頭髮,震動便停止。

查找困擾根源

那段時間,她人很迷糊,表面如常工作,心知不在狀態,並已維持了一段長時間。直至髮型師跟她說為何不去看醫生?才一言驚醒夢中人。首先是驗甲狀腺,無事;照CT驗腦部,無事,種種測試,結果證實有輕微的抑鬱和情緒困擾,獲處方安眠藥及情緒藥物。

猶疑服不服藥下,她嘗試先用自己的方法去克服。

撫心自問,為何情緒會變成這樣?講到尾,是工作上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,衍生沮喪、焦慮,問題一日不解決,我吃甚麼情況也一樣。

張寶華抖擻精神,去了一次峇里旅行,在機場小書店買了一本達賴喇嘛著作,令她醍醐灌頂,頓然徹悟。

最深刻的內容是說情緒為何波動,是人本身把觀感放大了,把開心放大,把不開心又放大,其實掃走上面的泡沫,事件本身不值得你咁嬲,情緒亦不必如此波動。

書中教曉她要管理失控的情緒。例如遇上不喜歡的人,不必(把憎恨)放大至10級,收一收情緒可能只是2級,人便舒服多了。把憂思幻想得太多,情緒包袱便愈來愈大。

書中說,不用回想過往,過去是過去了、將來是未知不能管控,只需活在當下。

看書、做運動加上管理自己情緒慢慢奏效,兩年多後,張寶華終捱過情緒困擾的夢魘。

重拾畫筆解心結

2015年至2016年間,第二次情緒困擾來襲,源於感情問題,加上當時養了16年的愛犬離世,張寶華再與情緒病纏上,這次徵狀是極不想見人和與人說話,朋友約她不願見面,除工作需要外,只想獨個兒躲藏隱匿。

這次則完全沒想過去求醫,自知是甚麼原因,都是先解決問題根源。感情事難手起刀落,拖拉了一段時間。

自幼習畫,她再拾起畫筆,以此自療出了岔子的情緒。她畫一張大畫動輒十個小時,全神貫注,完成後身體自然倦極易入睡。

關注身邊情緒困擾人

兩次情緒跌至谷底,張寶華說最可怕的是,那時變了你不認識的自己,像另一個人。

我性格開朗,好少話不想見人。有朋友不願見人,要拉他出來,一直鑽牛角尖,可以有好大麻煩。當發覺自己情緒有問題時要講出來,並且多醒覺和關心身邊有情緒困擾的人。

張寶華在情緒困擾期間,雖曾求醫,但無吃過一粒藥,但她強調,面對情緒病因人而異。

我相信自己用管理情緒、畫畫和做運動自療是少數例子,未必適用於其他人,懷疑自己患上情緒病的,要及早求醫。

撰文 : 周美好 TOPick記者